山东弘运环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全文实录丨国新办举行《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0-06-17 08:15:5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0年6月10日(星期三)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生态环境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办公室主任洪亚雄,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司长刘文华,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介绍《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 寿小丽: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2017年开始的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请来了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司长刘文华先生,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先生,生态环境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办公室主任洪亚雄先生。

下面请赵英民先生作介绍。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徐想 摄)

赵英民:谢谢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根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的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通知的要求,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等15个单位和部门联合于2017年-2019年开展了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定期开展全国污染源普查,这是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的法定要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是10年前,这次污染源普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背景下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对全面摸清建设美丽中国生态环境底数的一次重大国情调查,因此意义非常重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次普查工作,在国务院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各地区、各部门、各级普查机构按照国家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污染源普查各项工作,数十万普查人员严谨负责,辛勤工作,广大普查对象全力配合,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技术难度大等特点,历时三年,圆满完成了任务。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标准时点是2017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是2017年度,经历了前期准备、全面普查和总结发布三个阶段,对全国有污染排放的358万多个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进行了全面调查,获取了全国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和移动源相关基本信息和污染物排放信息。整个普查工作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核发的普查方案,建立了覆盖全过程、所有参与人员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了普查结果真实准确全面,达到了既定工作目标,相关的普查成果体现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中,具体内容请朋友们参阅。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谢谢。

寿小丽: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提问(刘健 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都取得了哪些成果?当前我国存在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有哪些?谢谢。

赵英民:谢谢。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摸清了全国各类污染源的基本情况,各类污染源的数量、结构和分布状况。2017年底,全国各类污染源数量是358.32万个(不含移动源)。其中工业源247.74万个,生活源63.95万个,畜禽规模养殖场37.88万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8.4万个。其中,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北五省各类污染源数量占到全国总数的52.94%,全国污染源的数量,特别是工业污染源的数量基本上呈现由东向西逐步减少的分布态势。从行业来说,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等五个行业占到全国工业污染源总数的44.14%。此外,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2.67亿辆,工程机械保有量413.2万台,农业机械柴油总动力7.62亿千瓦,营运船舶数量27.8万艘。2017年全年国家铁路内燃机车燃油消耗量246.18万吨,民航起降架次1024.89万架次,这是各类污染源的基本分布情况。

第二,掌握了各类污染源的排放情况。从全国水污染物排放情况看,化学需氧量2143.98万吨,总氮304.14万吨,氨氮96.34万吨。从排放量来说,长江、珠江、淮河流域因为流域面积大,涉及省份多,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氨氮等污染物的排放量较大。从排放强度来看,海河、辽河、淮河流域单位水资源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大。全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为:氮氧化物1785.22万吨,颗粒物1684.05万吨,二氧化硫696.32万吨。这次我们还对部分行业和部分领域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进行了调查,全国1017.45万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和汾渭平原是我国大气污染源单位面积排放强度较大的地区,大家知道,这三个区域也是国家确定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全国固体废物的情况为:2017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8.68亿吨,综合利用量为20.62亿吨,处置量为9.43亿吨,当年存储量为9.31亿吨。全国秸秆产生量8.05亿吨,利用量5.85亿吨。山西、内蒙、河北、山东、辽宁五省一般固体废物产生量占到全国的42.4%,山东、河北、山西、安徽和江苏五省一般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量约占到全国的40%。

第三,健全了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本次普查形成了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统一数据库,共形成了1800余张数据库表,1.5万余个数据字段,1.5亿多条数据记录,形成了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一张图”。根据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要求,所有档案做到了有序管理和安全存放。

第四,培养锻炼了一批具有环保铁军精神的业务骨干。普查工作中,各级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发扬环保铁军精神,任劳任怨、努力工作,通过接受系统化的培训和现场调查,了解重点行业企业的生产工艺、污染治理技术和环保设施等相关情况,掌握了各类污染物排放核算方法。在普查成果总结过程中,通过分析归纳,把握了环境政策和当前的环境形势,得到了全面的学习和提高。通过普查,培养了一批有高度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熟悉政策、精通业务的综合型人才。

第五,进一步提高了全民环境意识。普查时间长,历时三年,在整个普查期间,通过多媒体、多方式宣传,广大新闻界朋友给予大力支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普查工作,提高了全社会环境意识,营造了普查良好氛围。这是这次普查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过普查,我们也看到,当前,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另一方面普查也反映了几个问题:一是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这四项污染物的排放量都超过了千万吨,而这四项污染物对我们当前无论是大气还是水的环境质量改善都至关重要,这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二是农业源、生活源对水污染物排放贡献比较大,机动车对氮氧化物的排放贡献大,工业、生活和机动车对挥发性有机物的贡献大,这些污染源涉及的主体多,而且和过去传统的集中排放不同,这些领域很多是无组织排放,或者是面源排放,因此治理和监管的难度都比较大。三是农村和西部环保基础设施相对全国或者相对东部地区还是滞后,需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四是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的排放强度大,这些流域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任务艰巨。五是通过普查,反映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通过普查,我们觉得这些问题为下一步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摸清了家底,指明了方向,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攻坚克难,最后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谢谢。

中国日报社记者提问(刘健 摄)

中国日报社记者:据我个人理解,数据是普查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请问这次国家统计局做了哪些工作,采取了哪些措施,为本次普查范围确定方向,确保普查工作顺利进行?谢谢。

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司长刘文华(徐想 摄)

刘文华:谢谢提问。作为政府综合统计部门和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国家统计局在这次污染源普查工作中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协助做好普查报表制度的审批和备案。根据统计法要求,所有的调查和普查的方案都要经国家统计局报批。同时,我们参与了普查方案和相关技术方案的设计,从统计专业的角度,对普查过程中的各种制度、方法以及报告等提供了建议和参考。

第二,我们充分利用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向生态环境部提供相关行业信息、单位名录库以及相关统计数据。我们知道,要普查污染源,到哪儿去找?我们不可能“两眼一抹黑”,去年刚公布的第四次经济普查,我们产生了最新的单位名录信息,这个信息包括单位名称、地址、主营等,这样的信息无疑对我们锁定污染源位置、提高污染源普查效率具有重要作用,这是我们提供的一个方面。另外一方面,我们提供相关的统计数据,用来协助校验普查相关数据质量。

第三,主要是指导普查数据质量管理。因为普查数据质量是很关键的事情,从我们统计专业部门的角度出发,配合生态环境部做好普查数据质量分析和评估,包括提供数据,协助对普查数据进行校验评估,参与普查公报、普查成果的发布等。因为普查过程中有很多具体的工作,我们参与其中,做好协助,提供建议。

主要是这三方面的工作,谢谢提问。

香港中评社记者提问(刘健 摄)

香港中评社记者:我们知道,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涉及的企业数量非常多。请问,如何保障污染源普查数据来源的质量?如何确保每一家企业所提供的数据都是真实的?谢谢。

生态环境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办公室主任洪亚雄(徐想 摄)

洪亚雄:我来回答您提的问题。非常感谢您对我们普查质量的关心,您对普查质量的关心,也是我们在污染源普查过程中自始至终关注的。因为数据质量是污染源普查的生命线,为了确保污染源普查,我们把质量定义为真实、准确、全面。我们在建立制度规范、强化责任落实、加强现场核查等方面,全面落实了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质量管理制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和配套技术规范。根据污染源普查方案要求,结合普查各个阶段的质量管理重点和难点,我们制定了覆盖普查全过程和全员普查数据质量管理规定,明确了各级普查机构、第三方机构参与普查工作的责任,规定了普查员、普查指导员选聘管理要求,制定了分污染源、分行业的普查质量控制技术规范,为实施普查数据质量管理提供了依据。

第二,严格质量管理的责任落实。针对清查、全面调查和普查数据汇总阶段的工作特征,我们对各级普查机构落实普查数据质量责任的情况,自始至终定期调度,通过调研、调查、质量抽查等手段,对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培训情况进行抽查。对普查数据质量审核责任落实情况,上级部门审核发现问题整改的情况,我们进行量化跟踪。对不认真落实质量管理责任的普查机构及相关人员,我们采取提醒、通报、发督办函等方式,督促普查机构和参与普查的相关人员严格落实普查数据质量责任。

第三,强化普查数据质量的现场控制。数据采集阶段质量审核是普查的第一道关,在这个过程中,正如你所说,我们面对300多万普查对象,所要获取的数据是相当多的,在这个阶段,污染源基本信息填报全面准确、后续污染物排放量才能精确可靠,这一关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我们穿衣服扣第一个钮扣一样,第一个钮扣必须要扣正。为此,我们在强化培训全覆盖的同时,各级普查机构充分运用小视频等手段,将普查表的填报要求、审核要求、有关审核软件使用技巧等进行明确,便于普查员、普查对象了解填报要求。同时,我们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检查抽查、抽样查、集中审核,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些手段,我们牢牢把握住现场填报的质量关,保证数据的质量。

第四,强化普查结果汇总数据阶段的集中审核。从国家层面,集中部署了数据审核环境,邀请全国各个行业的专家和地方技术骨干,分源、分行业开展集中审核。按照依法、科学和精准审核的原则,通过不同的区域、行业、流域普查大数据的比对,分析发现问题,然后组织整改,形成了上下互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在这个阶段,为我们进一步提升普查的数据质量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通过国家层面的质量评估,我们的数据质量达到了预期要求。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提问(刘健 摄)

中国新闻社记者:我的问题是,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相比,这次的普查结果有哪些不同?与十年前相比,现在的污染源整体情况有哪些变化?谢谢。

赵英民:我刚才说了,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它的标准时点是2007年12月31日,这次的标准时点是2017年12月31日,整整相差了十年。大家回顾一下,过去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我们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质量快速改善的十年。从这次普查结果数据也能看得出来这十年的变化,主要有三方面变化:

一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同口径相比,2017年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分别下降了72%、46%和34%,体现了我们国家近年来污染防治所取得的巨大成效。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一是重点行业产能集中度提高。和2007年相比,全国造纸、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产品产量分别增加了61%、50%和71%,企业数量分别减少了24%、50%和37%,产量增加了,企业数量减少了,单个企业平均产量分别提高了113%、202%、170%。二是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和2007年相比,还是上述行业,造纸行业化学需氧量减少了84%,钢铁行业二氧化硫减少了54%,水泥行业氮氧化物减少了23%。由此可见,过去十年经济发展质量在提升,企业数量少了,但是产能集中度高了,在产品产量增加的同时,污染物排放量在大幅度下降,也就是单位产品的排污量在大幅下降。

三是污染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工业企业废水处理、脱硫、除尘等设施数量分别是2007年的2.4倍、3.3倍和5倍,都是数倍于十年前污染治理设施的数量。畜禽养殖粪污处理能力得到普遍提升,畜禽规模养殖场粪便和尿液资源化利用比例分别达到了85%和78%,生猪规模养殖场干清粪比例由2007的55%提高到了2017年的87%。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污染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和十年前相比,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数量增加了5.4倍,处理能力增加了1.7倍,实际污水处理量增加了2.1倍,城镇生活污水化学需氧量去除率由2007年的28%提高到了2017年的67%。生活垃圾处置厂的数量十年间增加了86%,其中垃圾焚烧厂的数量增加了303%,焚烧处理量增加了577%,焚烧处理量比例由十年前的8%提高到了27%。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厂的数量增加了8.22倍,设计处置能力增加了4279万吨/年,这个数字是上一次普查的10.4倍。集中处置利用量增加了1467万吨,比十年前提高了12.5倍。通过和一污普结果的比较,可以看出十年来我们国家在生态环境方面取得的成就。谢谢。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提问(刘健 摄)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我们看到当前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随着全社会的复工复产,我们也注意到,个别地区出现了报复性污染。请问,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应对?个人又该如何做好自身的健康防护呢?谢谢。

赵英民: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挑战和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上也有很多的声音,或者也有一些担心,会不会因为疫情的影响而导致环保工作的滑坡、退步。我想,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很多朋友们关心的问题,答案就在疫情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些地方视察,以及在“两会”期间参加分组讨论时作出的重要指示中。

习近平总书记说,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门槛,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个槛,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总书记的讲话是我们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全球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生态环境保护将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的战略定力,绝不重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搞一时一地发展的老路,而是要更加充分地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倒逼作用、推动作用和引领作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我们也将更加注重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因时因势因地因事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和办法,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扎实推进污染治理。我们还要统筹做好监督和帮扶,深入了解企业关切,给企业送政策、送技术、送方案,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污染治理的实际困难。新冠疫情的暴发也给我们带来了反思,其中一个就是再一次提醒我们,全社会应该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注重关爱生态环境。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提问(刘健 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请问目前农业农村部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农业污染防治?农业污染排放与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相比有什么样的变化?谢谢。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徐想 摄)

廖西元:感谢您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注。从“一污普”到“二污普”已经过去十年了,这期间我国粮食产量从5亿吨增加到6.6亿吨,肉蛋奶产量从1.2亿吨增加到1.4亿吨,水产养殖产量从3100万吨增加到4700万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足。与此同时,农业领域中的污染排放量明显下降,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排放分别下降了19%、48%、25%。可以说,农业的产量越来越高了,排放的污染越来越少了,绿色的底色越来越亮了。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农业农村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把绿色发展摆上突出位置,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打响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了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三年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农膜回收率达到80%。农业发展已经从过去主要依靠拼资源拼消耗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初步形成了质量兴农、效益兴农、绿色兴农的新格局。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利用、农业投入品减量、畜禽粪污资源化等制度。完善以绿色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探索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建立农业绿色发展的金融、用地、用电等配套政策。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开展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推行农业污染第三方治理。

二是强化示范引领。在果菜茶优势生产区的175个县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集成推广了一批典型生产技术和运营模式。在705个县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整县开展养殖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在200个县实施秸秆处理行动,打造秸秆全域全量利用典型样板。在西北100个县开展农膜回收行动,推进标准地膜应用、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浙江、海南、安徽整省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全国创建了80个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长江经济带的8省53个县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布局,加强农业污染防治基础研究、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应用。组建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等国家科技创新联盟,深化产学研企协作,合力突破农业污染防治技术瓶颈。发布重大引领性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推荐100项优质安全、节本高效、生态友好的农业主推技术。

四是强化监测评估。在全国构建了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布设了4万个耕地土壤环境质量、240个农田氮磷流失、500个农膜残留、280个秸秆资源国控监测点,开展长期例行监测,及时掌握农业生态环境动态变化,支撑科学治污、精准治污。

五是强化考核评价。按照管行业就要管环保的要求,履行农业农村部门职责,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加强对重点地区的工作指导服务,推进任务落实落细。通过专项检查、年度评估、第三方评价等方式,加强绩效考核,健全工作落实与资金支持的挂钩机制。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资源投入仍处于高位,生态环境不欠新账、逐步还旧账的压力依然很大,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乡村生态振兴。谢谢。

寿小丽:最后一个问题。

经济日报记者提问(刘健 摄)

经济日报记者:请问普查结果将如何应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为污染治理提供了哪些思路?谢谢。

赵英民: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对于当前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支撑今后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普查成果当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污染防治攻坚战。这次普查围绕“污染源在哪里,排什么,如何排和排多少”四个关键问题,建立了覆盖全国358.3万个普查对象的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普查工作后期在依法保护好各类调查对象隐私的基础上,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归纳和总结普查成果,为加强污染源监管、重点地区监督帮扶、排污许可证核发、环境风险排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各项工作提供了基础支撑,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普查结果揭示了我国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特别是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流域、重点行业、重点污染物的最新最全面的情况。通过分析应用、归纳总结得出的规律和趋势性成果,将为国家“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第三,普查成果探索出了一整套技术方法,锻炼了一支队伍,为“十四五”以及以后的生态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长期支持。谢谢。

寿小丽: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赵部长,谢谢各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们。

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官方网站